Same as Ever

世界的变化越迅速,不变的东西越重要。把握本质比追逐变化更有助于看清未来。

  • 3 min read
Same as Ever

《一如既往》:关于恒久不变之事

该书旨在揭示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哪些事物是永恒不变的。核心论点是,尽管科技、政治和文化不断演变,但人性的基本驱动力——如贪婪、恐惧、嫉妒、风险感知和对确定性的渴望——始终如一。理解这些恒定的行为模式,是洞察未来、做出更明智决策的关键,其重要性远胜于预测具体的短期事件。

核心洞见包括:

  1. 人性的不变性是历史最有力的教训:预见未来的最佳方式是回顾历史,关注那些从未改变的人类行为。无论是五百年前还是五百年后,人们总会因贪婪、恐惧、嫉妒和部落归属感而做出相似的反应。

  2. 风险是看不见的意外:最大的风险永远是那些无人预见、也因此无人准备的事件。从“9·11”事件到新冠疫情,历史的转折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意外,而非可预测的趋势。因此,投资于“准备”远比投资于“预测”更有价值。

  3.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决定幸福:幸福感更多地取决于期望值,而非客观环境。尽管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们的期望也在同步甚至更快地增长,导致幸福感停滞不前。管理期望是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技能之一。

  4. 叙事的力量永远大于数据:人类是情感驱动的生物,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远比冰冷的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无论在商业、政治还是个人生活中,“会讲故事”的人往往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5. 进步与灾难的非对称性:好消息源于复利,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因此常常被忽视(如心脏病死亡率的持续下降)。而坏消息则源于信心的丧失或灾难性的错误,往往在瞬间发生,从而占据人们所有的注意力。

  6. 成功埋下失败的种子:稳定会滋生自满和过度负债,从而导致不稳定。无论是经济周期、企业发展还是传染病防治,长期的平稳会让人放松警惕,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伏笔。同样,巨大的成功会带来傲慢和僵化,最终侵蚀竞争优势。

  7. 亲身经历是塑造信念的最强力量: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能说服一个人。人们的世界观、风险偏好和价值观深受其个人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的影响。这解释了为何即使信息互通,人们的分歧依然存在——因为他们的经历和留下的“伤疤”各不相同。

总而言之,该书主张,与其专注于预测未来的变化,不如深入理解那些亘古不变的人性规律。通过认识到世界固有的偶然性、人性的非理性以及周期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更好地驾驭不确定性,并为长远的成功奠定基础。


核心主题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世界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1. 世界悬于一线:历史的偶然性

历史充满了重大的、决定性的转折,而这些转折往往源于一些微不足道、无法预见的偶然事件。世界的发展轨迹并非由宏大的计划所决定,而是悬于一根脆弱的细线之上。

• 个人经历的启示:作者以自己年轻时滑雪遭遇雪崩的亲身经历开篇。他与两位好友一同违规滑雪,在一次小雪崩后,他凭一时兴起决定不再滑第二趟,而他的两位好友则再次前往并最终丧生。这个“随机而轻率的”决定,最终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拯救了他的生命。这让他深刻认识到,生活中最重大的结果,往往并非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运气的偶然一瞥。

• 历史的偶然事件:

◦ 长岛战役:1776年,华盛顿的军队被英军围困,美国独立战争岌岌可危。英军只需逆流而上即可全歼美军,但因风向不对,舰队无法航行,使得华盛顿得以撤退。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断言:“如果风向相反,美国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 “卢西塔尼亚号”沉没:为了节省成本,船长关闭了第四个锅炉房,导致航行延误了一天。这一延迟恰好使其驶入了德国潜艇的攻击路径,最终被击沉,成为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导火索。

◦ 罗斯福遇刺未遂:1933年,一名刺客向罗斯福开枪,但由于其身材矮小,站在不稳的椅子上,子弹最终击中了身旁的芝加哥市长。若罗斯福身亡,反对“新政”的副总统将继任,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将截然不同。

• 核心结论:承认历史的偶然性,让我们对预测未来保持谦卑。事件以难以想象的方式相互叠加,微小的变动可能引发巨大的后果。因此,与其预测具体事件,不如关注那些不变的人类行为模式,如贪婪、恐惧和部落归属感,因为这些模式在任何未来场景中都将持续存在。

  1. 风险是看不见的东西

人类擅长预测未来,但有一个致命的例外——我们无法预测那些真正重要的“意外事件”。最大的风险永远是那些无人预见、也因此无人准备的风险。

• 风险的真正定义:风险不是你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而是“在你认为已经考虑周全之后,剩下的那部分”。它恰恰是你想象力无法触及的危险地带。

• NASA宇航员的悲剧:1961年,宇航员维克多·普拉瑟(Victor Prather)在成功完成高空测试后,降落在海中。在被直升机救援时,他不慎滑倒落水。本应防水的宇航服因其之前为透气而打开了面罩,导致大量海水灌入,最终溺亡。尽管NASA进行了极致周密的计划,但一个微小且未被考虑到的细节引发了灾难。

• 历史的盲点:

◦ 大萧条:事后看来,1929年的股市崩盘似乎是必然的。但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指出,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预测到一场长达十年的大萧条。我们今天的“必然感”很大程度上是后见之明带来的错觉。

◦ 近期事件:《经济学人》杂志在2020年1月的年度预测中,未提及任何关于新冠病毒的字眼;其2022年1月的预测也未提到俄罗斯将入侵乌克兰。这并非批评,而是说明最重大的事件总是以“意外”的形式出现。

• 胡迪尼之死:作为史上最伟大的逃脱大师,哈利·胡迪尼(Harry Houdini)能从任何锁链和密室中逃脱,因为他有周密的计划。然而,他最终死于一次后台的意外——一名学生未经警告便朝他腹部猛击。因为没有准备,这记突如其来的拳击最终导致其阑尾破裂并引发感染。他为所有已知的巨大风险做好了准备,却被一个他看不见的微小风险所击垮。

• 应对策略:我们无法为无法想象的风险做计划。正确的应对方式是:

1. 投资于准备,而非预测:像加州防范地震一样,我们知道风险终将到来,但不知何时何地。因此,应建立冗余和安全边际,如储蓄稍多于“理性”水平,负债稍低于“可控”水平。

2. 承认我们的无知:我们对世界运行的理解极其有限。历史记录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充满了误解、谎言和选择性记忆。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未知保持敬畏。

第二部分:人性的永恒心理

  1. 期望与现实:幸福的铁律

幸福感并不主要由客观的物质条件决定,而是由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驱动。这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历史变迁的一条基本法则。

• 核心论点:获得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期望。在一个总体上不断进步的世界里,人们的期望往往以同样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导致幸福感停滞不前。正如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275年前所写:“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快乐,这总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总相信别人比他们实际上更快乐。”

• 对1950年代的怀旧:

◦ 尽管按通胀调整后的家庭收入、住房面积、食品支出占比和工作场所安全等几乎所有客观指标衡量,今天的美国家庭都比1950年代富裕得多,但许多人仍将1950年代视为中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 其根本原因在于,1950年代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人们的期望很容易得到满足,因为他们周围的人过着与自己大致相当的生活。这种“共同富裕”的感觉,使得较低的绝对生活水平也能带来较高的幸福感。

◦ 如今,巨大的财富差距和社交媒体上经过精心策划的“表演”,极大地拉高了人们的期望,使得“比上不足”的挫败感无处不在。

• 财富与嫉妒: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指出,驱动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人们衡量自身福祉的标准是与周围人的比较。一个身价千万的硅谷创业者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他身边都是亿万富翁。

• 期望管理的巨大力量:

◦ 杜鲁门总统:他接任时被普遍看低,期望值极低,因此他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显得格外耀眼,最终被历史学家评为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 威尔·史密斯:他描述成名的三个阶段:成名是美妙的,身处名望之中好坏参半,而失去名望则是痛苦的。这其中的情感波动,源于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 结论: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改善客观环境(收入、技能),却几乎完全忽略了管理期望。然而,期望是我们幸福等式中同等重要的另一半,并且往往更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中。

  1. 狂野的心智:成功的一体两面

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其思维方式和个性特质往往是独特的、甚至是极端的。我们所欣赏的那些优点,往往与我们所不喜欢的缺点紧密相连,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核心论点:那些以你喜欢的方式独特思考世界的人,几乎也肯定会以你不喜欢的方式独特思考世界。你必须接受他们的全部,因为优点和缺点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案例分析:

◦ 约翰·博伊德(John Boyd):史上最伟大的战斗机飞行员,他彻底改变了空战理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狂躁、粗鲁、目无尊长的人。他之所以能提出革命性的见解,正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完全无视既定规则和传统,而这种特质也让他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一个“灾难”。

◦ 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头脑之一,但他也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炼金术和魔法研究中。他探索科学极限的好奇心,或许与他对超自然力量的迷恋同源。

◦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他拥有殖民火星的宏大愿景和挑战通用、福特及NASA的勇气,这种思维方式使他能够成就伟业。但同样的思维方式也让他无视传统的商业规则和社交礼仪。

• 成功与风险的共生关系:推动人们走向巅峰的性格特质——如坚定、乐观、自信、不接受“不”——也同样会增加他们过度扩张、忽视风险并最终跌落神坛的几率。这解释了为何“均值回归”是商业和历史中如此普遍的现象。

• 寻找榜样的启示:纳瓦尔·拉维坎特(Naval Ravikant)提出,你不应嫉妒他人的某个方面(如财富、身材),除非你愿意与他进行100%的人生互换,包括他的烦恼、家庭和内心世界。这提醒我们在选择榜样时,需要认识到他们成功的“代价”和个性的全部。

  1. 狂野的数字:对确定性的渴望

人类在处理概率和不确定性方面存在天然的困难。我们渴望确定性,而非准确性,这导致我们在决策时常常陷入认知偏差。

• 确定性 vs. 准确性:在电影《猎杀本拉登》中,CIA局长要求分析师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分析师只能提供一个概率。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普遍心态:一个错误的确定性预测,比一个准确但模糊的概率性陈述更能抚慰人心。

• 对小概率事件的误解:

◦ 彩票奇迹:一位女性两次中得彩票大奖,概率据称为17万亿分之一。但数学家指出,考虑到有数千万人在持续购买彩票,某个人中奖两次的概率其实高达三十分之一。在一个足够大的样本中,任何离奇事件都可能发生。

◦ “百年一遇”的常态化:一个“百年一遇”的事件,意味着它在任何一年都有1%的发生概率。当世界上存在数百种不同的“百年一遇”事件(洪水、疫情、金融危机等)时,其中至少有一件在某一年发生的概率就变得相当高。

• 全球化新闻的悲观偏见:

◦ 随着信息传播从地方化走向全球化,我们接触到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因为坏消息比好消息更能吸引注意力,且在全球范围内,任何时刻都必然有坏事发生。

◦ 这导致一种错觉,即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糟。实际上,我们只是看到了更多一直以来都在发生的坏事。

• 决策中的偏差:

◦ 怀疑-规避倾向:查理·芒格指出,人类大脑倾向于通过迅速做出决定来消除怀疑。这种进化而来的本能,使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宁愿接受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答案。

◦ 小样本谬误:在许多领域(如宏观经济预测),我们一生中能用来验证自己判断的机会非常有限(如经济衰退只有几次)。这使得我们无法真正评估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表现出“确定性”的专家。
  1. 好故事永胜:叙事的力量

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里,决定观点传播和成功的,往往不是最正确或最理性的想法,而是最引人入胜的故事。

• 核心论点:故事永远比统计数据更有力。一个伟大的想法如果表达拙劣,可能无人问津;而一个平庸甚至错误的想法,如果包装在动人的故事里,则可能引发一场革命。

• 历史案例:

◦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他最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部分,并非出自事先准备的讲稿,而是在现场福音歌手的即兴呼喊下,脱稿说出的。正是这个充满激情的故事,而非理性的论述,使其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

◦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该书并未提供任何新的考古学或人类学发现,其内容基本是学术界的共识。但赫拉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人类的故事,使其成为全球畅销书。

◦ 肯·伯恩斯的纪录片:他将早已存在的历史资料,通过精妙的叙事、音乐和剪辑,编织成能让数千万人为之动容的故事,如《内战》。

• 故事的杠杆作用:

◦ 简化复杂性:故事能将复杂的概念(如物理学)转化为简单的场景,使人轻松理解,如同杠杆一样,用较小的力气撬动巨大的理解。

◦ 凝聚注意力:一个好故事能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同一时间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如大笑、恐惧),将分散的注意力聚焦于一点。

◦ 激发信念:最能说服人的故事,往往是那些人们内心深处愿意相信的故事。它能为人们的既有信念提供支撑,即使证据薄弱。

• 商业与投资中的应用:一家公司的估值,是“今天的数字”乘以“明天的故事”。那些擅长讲述未来愿景的公司,往往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

  1. 无法计算:人性中的非理性力量

世界并非由逻辑和数据驱动的精密机器,而是充满了无法量化的人类情感、心理和偏见。这些“无法计算”的力量,往往比任何统计模型都更能决定最终的结果。

• 核心论点:试图将充满情感和荷尔蒙的人类行为简化为数学方程式,是导致世界上诸多挫败和意外的根源。

• 案例分析:

◦ 越南战争: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试图用数据来量化战争进程,但他忽略了最关键的变量——“越南人民的感受”。美军的杀敌比是10:1,但正如胡志明所言:“你们会杀死我们十个人,我们杀死你们一个人,但先疲倦的会是你们。”

◦ 突出部战役:二战末期,盟军将领们基于理性的计算,认为资源枯竭的德军不可能发动反攻,因此放松了警惕。他们没有计算到的是希特勒的疯狂,这种非理性因素最终导致了盟军的惨重损失。

◦ 运动员的极限:生理学家阿奇博尔德·希尔(Archibald Hill)最初认为,运动表现纯粹由心肺功能等可测量的生理指标决定。但他后来发现,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运动员的“精神因素”——大脑在特定情境下愿意承受痛苦的极限。

◦ 金融市场:股票的价值远非盈利和利率的简单贴现。它还包含了人们的希望、梦想、恐惧和部落归属感。无论是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产(源于信心的瞬间崩溃),还是GameStop的暴涨(源于社交媒体上的文化狂热),都证明了这些“动物精神”的力量。

• 结论:在任何领域,成功者都承认世界充满了荒谬、混乱和不完美。他们不会因为模型无法解释现实而愤怒,而是为这些无法计算的疯狂留出容错空间。

  1. 激励: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激励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最根本力量。在足够强大的激励面前,人们可以为几乎任何行为找到正当理由,其影响力远超逻辑、道德或建议。

• 核心论点:当激励变得疯狂时,行为也会变得疯狂。人们可以被引导去辩护和合理化几乎任何事情。

• 激励如何扭曲行为:

◦ 贫穷的驱动:一名尼日利亚的网络诈骗犯在被问及良心时回答:“贫穷不会让你感到痛苦。”在生存压力下,道德底线可以轻易被突破。

◦ 金融诱惑:2005年,一名披萨外卖员转行成为次级抵押贷款经纪人,日收入超过了过去一个月的总和。尽管他知道这个游戏不可持续,但放弃巨额回报、重回贫困的门槛高得难以逾越。

◦ 部落归属感:墨西哥毒枭“矮子”古兹曼在其家乡深受爱戴,因为他为当地人提供金钱和帮助。村民们保护他,并非出于对贩毒的支持,而是出于对个人利益和社群关系的维护。这种文化和部落激励,其约束力甚至强于金钱。

• 激励如何扭曲信念:

◦ “天堂之门”教派:该教派信徒购买了一台高倍望远镜,希望能看到前来接引他们的飞船。当他们没有看到飞船时,他们的结论是:望远镜坏了。人们只会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 专业人士的利益冲突:医生、律师或投资顾问的最佳建议有时是“什么都不做”,但这与他们的职业激励(通过提供服务来收费)相冲突。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显得“有用”而采取不必要甚至有害的行动。

• 应用的智慧:理解了激励的力量,就能更好地解释世界上看似荒谬的现象。一个关键的反思问题是:“如果我的激励机制不同,我目前的哪些观点会改变?”

  1. 切身体会,方得真知

理论知识、数据分析和共情能力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能深刻地塑造一个人的信念、偏好和行为模式。

• 核心论点:在亲身经历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如何反应。人们对风险、压力和机遇的真实态度,只有在身临其境时才会显现。

• 极端环境下的观念转变:

◦ 大萧条:这场灾难彻底颠覆了美国人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对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的信仰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保障、政府干预等曾经的“边缘”思想的广泛接受。

◦ 纳粹德国:经历了毁灭性通胀和经济崩溃的德国民众,将希特勒视为救世主。当一个系统为你提供工作和食物时,你很难去反对它。

◦ 古拉格的教训:幸存者写道,在极端的压力下,“一个人在三周内就会变成野兽”。文明和道德的外衣在生存威胁面前不堪一击。

• 投资中的教训:

◦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格言。在市场平稳时,人们很容易想象自己会在崩盘时抄底。

◦ 但当崩盘真正发生时,伴随的往往是经济衰退、失业和对未来的普遍悲观。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追求增长转向保全资本。

• 成功的体验亦然:

◦ 登月宇航员:许多宇航员事后承认,走在月球上的感觉虽然壮观,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撼人心。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巨大的成就感被日常的琐碎和人性的复杂所稀释。

◦ 财富与名望:喜剧演员金·凯瑞(Jim Carrey)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变得富有和出名,实现他们所有的梦想,这样他们就会发现,那并不是答案。”成功带来的幸福感,远低于旁观者的预期。

• 结论:我们对未来的自己(无论处于困境还是顺境)的想象,都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现实总是好坏交织,充满复杂的背景。只有亲身经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滋味。

第三部分:系统与周期的运作方式

  1. 风平浪静埋下疯狂的种子

稳定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性。长期的繁荣与平静会滋生自满、过度冒险和对风险的忽视,从而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伏笔。

• 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1. 当经济稳定时,人们变得乐观。

2. 当人们乐观时,他们会增加债务,承担更多风险。

3. 当债务和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经济就变得不稳定。

◦ 结论:稳定是滋生不稳定的温床。我们永远无法根除衰退,因为恰恰是“没有衰退”这个事实,催生了导致衰退的行为。

• 应用案例:

◦ 股市:如果股市永远不会下跌,人们会借入所有能借到的钱去投资,将股价推高到极度危险的水平,使其对任何微小的坏消息都极为敏感。因此,一个“保证不会崩盘”的市场,反而最有可能崩盘。

◦ 流行病:过去半个世纪,人类在战胜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反而使我们在心理上对新冠这样的大流行病毫无准备。当一种风险被认为已经“解决”时,人们便会削减防备,放松警惕。

◦ 加州的大火:创纪录的降雨(平静)导致了植被的“超级生长”,而这些植被在随后的干旱年份变成了极易燃烧的“火种”,最终引发了创纪录的野火(疯狂)。

• 人性中的循环:成功会削弱使人成功的偏执和警惕性。一旦达到目标,人们便倾向于放松,而这种放松恰恰为竞争对手和环境变化提供了可乘之机。

• 结论:“疯狂”并非系统失灵,而是常态。市场和经济体必须通过超越理性的乐观和悲观,来探索可能性的边界。只有在越过界限之后,我们才能回头看清边界在哪里。

  1. 一夜悲剧与长期奇迹

世界的运作方式存在一种根本性的不对称:好消息的积累如涓涓细流,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显现其宏伟;而坏消息的爆发则如山洪,瞬间便可摧毁一切。

• 好消息的缓慢复合:

◦ 心脏病死亡率:自1950年代以来,美国因心脏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了70%以上,相当于在过去65年里挽救了2500万人的生命。这是一个惊人的公共卫生奇迹。

◦ 然而,这一进步几乎无人关注,因为它每年仅以1.5%的速度缓慢发生。复利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过程是渐进的,容易被日常的喧嚣所掩盖。

◦ 经济增长、技术采纳、职业发展等所有依赖复利的事物都具有同样“缓慢而宏大”的特征。

• 坏消息的瞬间爆发:

◦ 灾难事件:珍珠港事件和“9·11”恐怖袭击,这两件塑造了过去一个世纪的重大新闻,其核心事件都在一小时内完成。

◦ 企业倒闭: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从巅峰到破产只用了不到15个月。安然、诺基亚等巨头的衰败同样迅速。

◦ 其根本原因在于,增长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竞争、物理定律),而衰退则源于信心的崩溃或某个环节的致命错误,这些都可以瞬间发生。

• 复杂构建 vs. 简单摧毁:

◦ 创造一个生命需要数十亿个步骤精确无误地进行。而导致死亡,通常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原因:血液和氧气供应中断。

◦ 维护和平需要几乎所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发动战争,只需要一方做出错误的选择。

• 结论:由于这种不对称性,世界在任何时候看起来都像是一个在缓慢进步的同时,被层出不穷的坏消息所困扰的地方。这是常态。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短期悲观时,保持对长期乐观的信念。

  1. 微小与宏大:复利的力量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创造奇迹还是引发灾难,都源于微小事物的长期累积和复合。

• 灾难的复合:小风险的连锁反应

◦ 微型核弹的悖论:“戴维·克罗克特”这类小型核武器看似降低了核战争的风险,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因为它降低了使用的门槛,使得一场小型核冲突极有可能升级为全面的核毁灭。小的风险不是大风险的替代品,而是其导火索。

◦ 大萧条与新冠疫情:这些都不是由单一的、概率极低的事件引发的。它们是一系列相对常见的小风险(如股市高估、官僚主义、信息延误)在同一时间碰撞、并相互放大的结果。人们往往低估了这种连锁反应的概率。

• 奇迹的复合:微小优势的长期积累

◦ 进化论:进化是宇宙中最令人惊叹的力量,它将单细胞生物塑造成了能够思考和创造的人类。其魔力不在于每一次微小的基因变异,而在于这些变异在38亿年的时间尺度上不断累积。时间,是指数增长中最重要的变量。

◦ 投资:一位投资者可能在任何单一年份的表现都平平无奇,但如果他能将中等的回报率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能成为最顶尖的投资大师。因此,投资中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最高的回报率”,而是追求“能持续最长时间的良好回报率”。

• 人类认知的短板:物理学家阿尔伯特·巴特利特(Albert Bartlett)曾说:“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我们无法理解指数函数。”我们天生倾向于线性思维,难以直观地把握复利在长期内所能产生的爆炸性结果。

• 结论:无论是评估风险还是机遇,我们都应超越对孤立事件的关注,而着眼于系统中的动态和时间的力量。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经过复利的催化,终将变得宏大。

  1. 保持奔跑:竞争优势的消逝

获得竞争优势很难,但保持它更难。成功本身会催生导致其衰落的力量,这是一个在生物、商业和国家历史中反复上演的模式。

• 生物界的“科普法则”:进化倾向于让物种体型变大,因为体型大意味着更强的捕食能力和生存能力。但体型过大也带来了脆弱性:它们需要更多资源,繁殖缓慢,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最终,“进化的趋势是创造更大的物种,而灭绝的趋势是淘汰更大的物种。”

• 西尔斯(Sears)的兴衰:在1970年代,西尔斯是零售业的绝对霸主,其地位看似坚不可摧。但成功带来了傲慢和僵化,使其无法应对来自沃尔玛等新兴竞争者以及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最终走向破产。

• 侵蚀竞争优势的五大因素:

1. 傲慢:成功会让人相信自己不会犯错,从而对新的威胁视而不见。

2. 规模的诅咒:成功导致组织规模扩大,而适用于小公司的战略在大公司可能完全失效。

3. 放松警惕:人们努力获得优势,往往是为了将来可以不再那么努力。一旦目标达成,曾经的偏执和警惕便会消失。

4. 技能过时:在一个时代非常有价值的技能,在下一个时代可能变得毫无用处。

5. 运气耗尽:许多成功部分归功于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当好运逆转时,优势便会消失。

• “红皇后假说”:进化生物学家范瓦伦(Van Valen)提出,物种的灭绝概率与其存在时间无关。因为竞争永不停止,一个物种获得的任何优势,都会立刻激励其竞争对手进化。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所说,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 结论:没有任何优势是永恒的。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持续适应和创新。对过去的辉煌感到惊讶,以及对当前主导者的未来衰落毫不意外,是理解历史动态的关键。

  1. 欲速则不达:过度追求的陷阱

大多数事物都有一个自然的、最适宜的规模和速度。试图超越这个限度,将一个好主意“打了类固醇”,往往会使其迅速变成一个坏主意。

• 巴菲特的比喻:你不能通过让九个女人同时怀孕,来在一个月内生出一个孩子。

• 规模的限制:

◦ 罗伯特·瓦德罗(Robert Wadlow):作为有史以来最高的人,他身高近9英尺,但身体却极其脆弱,需要依靠支架才能行走。人类的身体结构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规模。

◦ 生物学法则:生物学家霍尔丹(J. B. S. Haldane)指出,每种动物都有一个“最方便的尺寸”。一只跳蚤放大到人的尺寸,并不能跳出数千英尺高,因为物理定律不成比例地起作用。

• 商业中的应用:

◦ 投资:股市在长期内能带来丰厚回报,但当你试图压缩时间、要求短期内获得回报时,它就会带来惩罚。

◦ 星巴克:在快速扩张时期,星巴克一度以每四小时开一家新店的速度增长。这种“无纪律的增长”最终导致了品牌体验的稀释和财务困境。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反思道:“增长是一种战术,而不是战略。”

◦ 企业文化:在十人公司行之有效的管理风格,可能会摧毁一个千人公司。

• 自然界的智慧:

◦ 树木: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带快速生长的树木,其木质疏松,易受病菌侵袭,因而“速生者速朽”。

◦ 鱼类:在低温水中生长缓慢的鱼,其寿命比正常生长的鱼长30%;而在温水中被“催熟”的鱼,寿命则会缩短15%。快速生长是以牺牲维护和修复为代价的。

• 结论:无论是财富、事业还是个人成长,其真正的价值往往来源于两样东西:耐心和稀缺性。而人们最常见的错误,恰恰是试图让它变得“更快”和“更大”。

第四部分:成功的悖论与思维模式

  1. 乐观与悲观并存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取得平衡。长远的成功既需要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需要对短期困难的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 核心技能:像悲观主义者一样储蓄和计划,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投资和梦想。

• 斯托克代尔悖论(Stockdale Paradox):

◦ 在越战集中营中,最高级别的战俘吉姆·斯托克代尔(Jim Stockdale)发现,最先崩溃的不是悲观者,而是“乐观主义者”。

◦ 那些天真地相信“我们圣诞节前就能回家”的人,在希望一次次破灭后,最终“死于心碎”。

◦ 真正的幸存者是那些坚信自己最终能获救,但同时又直面当下残酷现实的人。

• 比尔·盖茨的经营哲学:

◦ 乐观:他坚信个人电脑将改变世界,并为此从哈佛退学创办了微软。

◦ 悲观:从创业第一天起,他就坚持公司银行账户里必须永远保有足够支付一年运营费用且没有任何收入的现金。他时刻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 理性乐观主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不是纯粹的乐观或悲观,而是“理性乐观主义”。这种人承认历史是一连串的问题、失望和挫折,但他们仍然保持乐观,因为他们知道,挫折并不会阻止最终的进步。

• 结论:你只有在悲观到足以在短期内幸存下来的情况下,才能在长期内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生存是实现长期复利的前提。

  1. 不完美的优势

追求极致的完美和效率,往往会使系统变得脆弱。在现实世界中,留有一定的“冗余”和“不完美”,反而是一种强大的优势。

• 进化论的教训:没有任何物种是完美的。一个物种为了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必然会在另一方面变得脆弱。因此,自然界充满了“足够好”的妥协,而不是完美的专才。不最大化你的潜力,反而是生存的甜蜜点。

• 工作中的“浪费时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说:“做好研究的秘诀是永远保持一点‘未充分就业’的状态。你因为无法浪费几小时,而浪费了几年。”对于需要创造力的“思考型工作”,漫无目的的散步或发呆,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时间。

• 商业中的“冗余”:

◦ “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是效率的典范,但在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时,它让无数企业陷入瘫痪。一点点的库存(不效率)本可以避免巨大的损失。

◦ 容错空间常常被视为成本和累赘,但从长远看,它能带来最高的回报。

• 投资中的“足够好”:与其追求对市场的精确预测(这往往是徒劳的),不如建立一个“足够好”的、基于长期规律的宏观框架。这能让你将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如研究不变的人类行为。

• 结论:就像进化一样,你越是试图变得完美,通常就越脆弱。接受一定程度的效率低下、混乱和不完美,是通往长期成功的关键。

  1. 此事本应艰难

任何有价值的追求,都必然伴随着痛苦、努力和克服障碍的过程。对“捷径”和“秘诀”的迷恋,是导致失败的常见原因。

• 唐纳大队(Donner Party)的悲剧:这个开拓者队伍为了节省几天路程,选择了一条未经证实的“捷径”,结果反而多花了一个月,并因此被困在冬季的内华达山脉,最终导致了人吃人的惨剧。对捷径的诱惑,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 “秘诀在于不介意它有多痛”: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这句台词,揭示了成功的本质——忍受必要之痛,而不是寻找规避之法。

• 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的智慧:

◦ 当被问及喜剧创作时,他说:“它本就应该很难。”正因为其艰难,才显得卓越。

◦ 他拒绝了用咨询公司的方法来提高创作“效率”,因为“如果你追求效率,你就在用错误的方式做事。正确的方式就是艰难的方式。”

• 成功的代价:任何值得追求的东西都有其代价,这个代价通常以压力、不确定性、长时间工作和持续的自我怀疑等形式支付。没有免费的午餐。

• 接受“最优的麻烦水平”:

◦ 世界充满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和“狗屁倒灶”的事。对这些麻烦“零容忍”的人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

◦ 成功的技能之一,是识别并接受一个“最优的麻烦水平”,既能推动事情发展,又不至于被琐事吞噬。

• 结论:没有捷径。承认并愿意支付成功的代价,是达成任何有意义目标的前提。

  1. 用力过猛的悖论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即偏爱复杂胜过简单,即使简单的方法更有效。这种对“智力挑战”的迷恋,常常导致我们舍近求远。

• 癌症研究的例子:顶级癌症研究员罗伯特·温伯格(Robert Weinberg)承认,劝人戒烟对“抗癌战争”的贡献,可能比他毕生的生物学研究还要大。但他对此不感兴趣,因为“说服别人戒烟是一项心理学活动,与分子、基因和细胞无关”,不够“智力刺激”。

• “复杂性更好卖”:计算机科学家艾兹格·迪杰斯特拉(Edsger Dijkstra)指出,一个清晰明了的讲座会让学术听众感到“被欺骗了”。复杂性给人一种掌控感和深刻感的错觉。

• 为何偏爱复杂:

1. 控制感:处理大量变量和复杂模型,让人感觉自己对结果有更多控制权。

2. 神秘感:提出别人听不懂的理论,会让人显得高深莫测,从而更容易获得权威地位。

3. 努力的信号:长篇大论(如一本厚书或一份长报告)是作者付出努力的信号,即使其核心观点几句话就能讲完。

4. 认知锻炼的错觉:简单的道理让人感觉“没学到东西”,而复杂的理论则像一场“认知卧推”,即使效果不佳,过程本身也让人满足。

• 结论:难度本身没有加分。在许多领域,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往往是最简单的。警惕自己是否因为追求智力上的刺激,而忽略了显而易见但朴素的真理。

  1. 创伤愈合,伤疤永存

身体的创伤可以愈合,但心理的伤疤会永久地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世界观。个人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是塑造信念的最强大力量。

• 核心论点:人们的行为和信念,更多地是由他们的亲身经历塑造的,而非抽象的知识或数据。

• 历史的伤疤:

◦ 大萧条一代:即使在战后经济繁荣时期,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们终其一生都保持着节俭、厌恶债务和追求安全的习惯。

◦ 二战后的欧洲:战争的毁灭性经历,使得欧洲民众普遍渴望安全和社会保障,从而催生了福利国家的建立。这与未经历本土战争的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 巴甫洛夫的狗:在经历了实验室被洪水淹没的创伤后,这些狗不仅忘记了之前通过训练学会的条件反射(听到铃声流口水),甚至性格也发生了永久性改变。

• 分歧的根源:

◦ 人们之间的许多分歧,并非源于智力或信息的差异,而是源于经历的差异。

◦ 一个没有经历过恶性通胀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储蓄者的恐惧。一个没有经历过股市崩盘的年轻投资者,也无法体会老一辈的谨慎。

• 最重要的提问:

◦ 与其问“你为什么不同意我?”,不如问:“你经历了哪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才让你形成了现在的信念?如果我经历了你所经历的,我会不会也像你一样思考?”

◦ 这个问题包含了关于人类分歧的大部分答案。它要求我们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并对他人的观点保持谦卑和同理心。

• 结论:随着世界越来越互联,我们接触到的不同观点越来越多,但分歧似乎并未减少。因为真正的分歧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经历”过什么。只要经历是独特的,分歧就将是永恒的。一如既往。

作者简介 · · · · · ·

摩根·豪瑟尔是协作基金的合伙人。他曾两度荣获美国商业编辑与作家协会颁发的“Best in Business Award”,荣获《纽约时报》西德尼奖,并两度入围杰拉尔德·勒布杰出商业与金融新闻奖决赛。他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居住在西雅图。

Morgan Housel is a partner at The Collaborative Fund. He is a two-time winner of the Best in Business Award from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 winn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Sidney Award, and a two-time finalist for the Gerald Loeb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Business and Financial Journalism. He lives in Seattle with his wife and two kids.

下载链接:

城通网盘(访问密码:4184)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commended for You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你和金钱的关系,决定了财富和你的距离!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消费的艺术:简单的选择,成就更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