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你和金钱的关系,决定了财富和你的距离!

  • 3 min read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摩根·豪泽尔《金钱心理学》

该书的核心前提是:财务上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行为和心理(软技能),而非智力或技术知识(硬科学)。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远比你懂多少金融知识更为重要。

核心观点包括:

• 行为胜于智识: 财务成果与个人行为(如耐心、谦逊、自律)的关联度远高于智商或教育背景。一个没有金融背景的普通人,若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其财富成就可能超越一个情绪失控的金融天才。

• 运气与风险的决定性作用: 运气和风险是影响财务结果的强大且常被忽视的孪生力量。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有运气的成分,每一个失败案例背后也都有风险的现实。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判自己和他人的成败。

• “足够”的智慧: 财务上最困难的技能是让目标不再随着成就的提高而水涨船高。永不知足的贪婪是导致许多聪明人(如拉贾特·古普塔和伯尼·麦道夫)毁灭的根源。幸福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何时拥有“足够”,并停止为此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 致富与守富的差异: 获取财富和保有财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致富需要承担风险、保持乐观;而守富则需要谦逊、恐惧和偏执,意识到财富可能在瞬间消失。长期生存是实现复利奇迹的先决条件。

• 复利的关键在于时间: 复利的惊人力量源于足够长的时间。沃伦·巴菲特的巨大成功,其秘诀不仅在于投资技巧,更在于他从童年开始、持续超过75年的投资生涯,让时间发挥了极致的复利效应。

• 财富的真正价值是自由: 金钱能带来的最高红利是让你掌控自己的时间——能够在你想要的时候,与你想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这种自由和自主权是幸福最普遍的决定性因素,其价值远超任何奢侈品。

• 合理优于理性: 人并非电子表格,而是充满情感和偏见的生物。在做财务决策时,追求“合理”比追求“冷冰冰的理性”更现实、更可持续。一个能让你安然入睡的策略,远胜于一个数学上最优但会让你备受煎熬的策略。

• 为意外留足空间: 历史是研究意外事件的学科,不能作为预测未来的精确地图。世界总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和前所未有的事件。因此,建立“容错空间”(或“安全边际”)至关重要,它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唯一有效方法。


核心论点:财务成功的心理学本质

该书的核心观点认为,金融领域的成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硬科学,而是一门软技能,其中心理和行为因素的重要性远超技术分析和智力水平。

• 行为比智力更重要:

◦ 案例对比: 书中通过两个极端案例来阐述这一观点。一位是才华横溢但行为鲁莽的科技高管,他将金币扔进太平洋取乐,最终破产。另一位是罗纳德·里德(Ronald Read),一名普通的看门人和加油站服务员,他一生节俭,将微薄的储蓄投资于蓝筹股并耐心持有数十年,最终积累了超过800万美元的财富,并将其捐赠给慈善机构。

◦ 结论: 这表明,一个情绪失控的天才可能遭遇财务灾难,而一个没有金融教育背景但具备耐心和自律等行为技能的普通人却可以变得非常富有。

• 金融是一门“软技能”:

◦ 与其他需要专业训练的领域(如外科手术、核工程)不同,金融领域允许没有正规背景的人取得巨大成功,也可能让拥有顶级教育和人脉的精英(如哈佛MBA、美林证券高管理查德·富斯科内)因贪婪和高杠杆而破产。

◦ 这证明财务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行为,而非知识。这种软技能被称为“金钱心理学”。

• 金融教育的局限性:

◦ 传统的金融教育过于侧重数学和公式,如同物理学一样,假设人们会根据数据和模型做出理性决策。

◦ 然而,这种教育忽略了当人们尝试执行这些决策时,其内心世界(如贪婪、恐惧、不安全感)所发生的复杂变化。知道该做什么,与在压力下真正做到是两码事。

个人经历与“非理性”决策

人们的财务决策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心智模型。因此,在他人看来“疯狂”的决策,对当事人而言却是完全合理的。

• 经历塑造信念:

◦ 不同年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人,会学到截然不同的金钱观。例如,经历过大萧条的人对风险的看法,与成长于90年代科技繁荣期的技术人员截然不同。

◦ 个人经历虽然只占世界历史的极小部分(0.00000001%),却可能构成个人世界观的80%。这导致了聪明人之间在投资、风险和财务优先事项上产生巨大分歧。

◦ 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出身豪门,对大萧条没有亲身感受,他对此的理解完全来自哈佛的课堂,这与数百万深受其害的美国人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

• 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 阅读和学习无法真正复制恐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情感冲击。你可以研究股市崩盘的历史,但无法体会到那种看着家人并担心自己的投资是否会危及他们未来的切肤之痛。

◦ 投资者迈克尔·巴特尼克(Michael Batnick)指出:“有些教训只有亲身经历后才能理解。”

• 现代金融的“新手”困境:

◦ 许多现代金融概念都非常新。例如,全民退休的概念在二战后才普及,401(k)计划诞生于1978年,罗斯IRA(Roth IRA)诞生于1998年。

◦ 我们实际上是在一个仅有几十年历史的现代金融体系中摸索,缺乏世代积累的经验。因此,许多人在储蓄和投资方面表现不佳,并非因为他们“疯狂”,而仅仅因为他们是这个游戏的新手。

运气与风险的双重作用

运气和风险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超越个人努力、共同决定生活结果的强大力量。在评判财务成败时,必须给予两者同等的尊重。

• 运气与风险是孪生兄弟:

◦ 案例:比尔·盖茨与肯特·埃文斯

    ▪ 运气: 比尔·盖茨(Bill Gates)就读的湖滨中学是当时全世界极少数拥有计算机的高中之一。这种“百万分之一”的机遇让他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很早就成为计算机专家,为创办微软奠定了基础。盖茨本人也承认,没有湖滨中学,就没有微软。

    ▪ 风险: 盖茨的挚友肯特·埃文斯(Kent Evans)同样才华横溢,且与盖茨志同道合,本可能成为微软的联合创始人。然而,他在高中毕业前的一次登山事故中丧生,遭遇了“百万分之一”的风险。

◦ 结论: 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量,塑造了两个天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说明,世界过于复杂,个人100%的行动无法决定100%的结果。

• “没有看起来那么好,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坏”:

◦ 由于运气和风险难以量化,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决策,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风险。

◦ 成功时,要意识到运气可能发挥了作用,并警惕其表亲——风险随时可能逆转局势。

◦ 失败时,也要理解这可能是概率和风险的体现,而非仅仅是决策失误。不应因一次坏运气而全盘否定自己。

• 从宏观模式中学习:

◦ 研究极端个例(如亿万富翁)是危险的,因为他们的成功极有可能受到极端运气或风险的影响,其经验难以复制。

◦ 更有效的方法是关注广泛、普遍的成功与失败模式。例如,研究“掌控自己时间的人更幸福”这一普遍现象,比试图模仿巴菲特的极端成功更有实践意义。

永不知足的危险

财务上最困难的技能之一是设定一个“足够”的界限,并让它保持不动。对“更多”的无尽欲望会导致巨大的风险,甚至毁灭。

• 移动的目标: 当期望随着结果同步上升时,人们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为了追赶不断前移的目标,他们会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

• 社会比较的陷阱: 现代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嫉妒。社会比较的天花板极高,几乎无人能及(棒球新秀与顶级球星比,顶级球星与对冲基金经理比,后者又与巴菲特、贝佐斯比),这是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唯一的取胜之道就是退出比赛。

• 极端案例的警示:

◦ 拉贾特·古普塔(Rajat Gupta): 从加尔各答的孤儿奋斗成为麦肯锡的CEO,身价已达1亿美元。但他渴望成为亿万富翁,最终因内幕交易而身败名裂。

◦ 伯尼·麦道夫(Bernie Madoff): 在发动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之前,他已经是-位合法且极其成功的商人,年收入数千万美元。

◦ 共同点: 他们都已经拥有了财富、声望和自由,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感觉,不惜押上所有去追求更多,最终一无所有。

• 核心教训: 绝不为了你没有且不需要的东西,去冒险失去你拥有且需要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永远不值得去冒险,包括:

◦ 声誉

◦ 自由和独立

◦ 家人和朋友

◦ 被你希望爱你的人所爱

◦ 幸福

复利的惊人力量与时间的重要性

巨大的成果往往并非来自巨大的力量,而是来自微小优势的长期持续累积。在金融领域,这种力量就是复利,而其秘诀是时间。

• 冰河时代理论的启示: 冰河世纪的形成并非源于严酷的冬天,而是源于不够温暖、无法融化前一年积雪的夏天。这一点点积雪的留存,通过年复一年的累积和反射更多阳光的连锁效应,最终使整个地球被数英里厚的冰层覆盖。

• 沃伦·巴菲特的秘密:

◦ 巴菲特高达845亿美元的净资产中,有842亿是在他50岁生日之后积累的,815亿是在他65岁之后积累的。

◦ 他的成功秘诀并非仅仅是投资技巧,而是时间。他从10岁开始投资,持续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如果他30岁开始、60岁退休,即使回报率同样出色,其净资产也仅为1190万美元,比现在少99.9%。

◦ 与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西蒙斯的年化回报率(66%)是巴菲特(22%)的三倍,但由于他50岁才开始发挥,其财富远不及巴菲特。这凸显了复利中“时间”这一变量的绝对重要性。

• 复利的反直觉性:

◦ 线性思维比指数思维更符合人类直觉。我们很容易低估长期持续增长所能带来的惊人结果。

◦ 优秀的投资并非追求最高的回报,因为最高回报往往是难以复制的一次性成功。优秀的投资是追求“足够好”且可以长期坚持的回报,让复利发挥其魔力。

致富与守富:两种不同的技能

获取财富和保有财富需要截然相反的思维模式和技能。许多人擅长前者,却在后者上栽了跟头。

• 两种技能的对比:

◦ 致富: 需要承担风险、保持乐观、积极展示自己。

◦ 守富: 需要谦逊、恐惧、节俭和偏执。要认识到已有的财富可能瞬间消失,并承认过去的成功部分归功于运气,无法保证未来会重现。

• 生存是基石:

◦ 案例: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 他在1929年股市崩盘中通过做空赚取了巨额财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然而,随后的过度自信让他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最终在1933年破产并自杀。他精于致富,却拙于守富。

◦ 理念: 红杉资本的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 Moritz)将公司的长期成功归因于“始终害怕倒闭”。生存能力,即在市场动荡中不被淘汰出局,是实现长期复利的最重要因素。

◦ 巴菲特的策略: 巴菲特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他做了什么,更在于他没做什么:他没有被债务冲昏头脑,没有在14次衰退中恐慌抛售,没有玷污自己的商业声誉,也没有让自己心力交瘁而退出。

◦ 里克·格林(Rick Guerin)的教训: 作为巴菲特和芒格早期的投资伙伴,格林同样聪明,但他急于求成,在1973-74年的熊市中因使用高杠杆而被追加保证金,被迫以极低的价格将伯克希尔的股票卖给巴菲特,从而错过了后来的巨大财富。

• 生存心态的三要素:

1. 财务上坚不可摧: 目标不是最高的回报,而是不被击垮。持有现金在牛市中看似保守,但它能让你在熊市中避免被迫抛售股票,这种保护作用的回报是巨大的。

2. 为计划的失败做计划: 任何计划在与现实的第一次接触中都难以幸存。因此,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为意外留出“容错空间”(Margin of Safety),确保在一系列可能的结果下都能生存。

3. 杠铃型人格: 对未来保持乐观,但对阻碍你到达未来的风险保持偏执。要相信长期趋势向好,但也要确信通往未来的道路充满坎坷。

长尾效应:少数事件决定多数结果

在商业、投资和金融领域,绝大多数的结果是由极少数的“长尾事件”(即极端、罕见的事件)驱动的。

• 艺术品投资的启示: 艺术品经销商海因茨·贝格鲁恩(Heinz Berggruen)的巨大成功,源于他像指数基金一样购买了大量的艺术品。其中99%的作品可能价值平平,但另外1%的作品(如毕加索的画作)的巨大升值,足以覆盖所有成本并带来惊人回报。

• 长尾效应的普遍性:

◦ 风险投资(VC): 一个VC基金投资的50家公司中,可能有65%会亏损,但只要有一两家成为巨头(如谷歌、Facebook),就能带来整个基金100%的回报。

◦ 公开市场: 即使是像罗素3000这样广泛的股票指数,其自1980年以来的全部回报也几乎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7%的公司。与此同时,40%的公司价值损失了70%以上。

◦ 公司内部: 亚马逊的成功主要由AWS和Prime驱动;苹果的成功主要由iPhone驱动。这些都是公司内部无数次尝试中的“长尾”成功案例。

• 对个人投资者的启示:

◦ 关键时刻的行为: 投资者的长期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在少数极端恐慌时期(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行为,而不是在风平浪静的岁月里做了什么。在别人都失去理智时保持平常心,就是投资天才。

◦ 接受失败的常态: 既然成功是由少数赢家驱动的,那么大部分尝试失败是完全正常的。彼得·林奇(Peter Lynch)曾说,在这个行业里,如果你10次中有6次做对,你就是个天才。要接受自己会经常犯错,关键在于做对时赚的钱要远多于做错时亏的钱。

财富的真正红利:自由与掌控感

金钱能够带来的最高形式的财富,是每天醒来时可以说“今天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是幸福最可靠的来源。

• 掌控感是幸福的核心: 心理学家安格斯·坎贝尔(Angus Campbell)的研究发现,对生活的强烈掌控感,比收入、住房大小或工作声望等任何客观条件,更能预测积极的幸福感。

• 金钱的最高价值: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在于它能赋予你对时间的控制权。从生病时可以安心请几天假,到被解雇后有底气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再到可以选择一份薪水较低但时间更灵活的职业,最终实现按自己的意愿退休,这些都是金钱带来的无价之宝。

• 现代工作的困境:

◦ 与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经济不同,如今更多的工作是“知识型”工作(如洛克菲勒式的思考和决策)。

◦ 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工具就是我们的大脑,它永远不会下班。即使下班后,我们仍在通勤路上、晚餐时、甚至凌晨三点思考工作问题。

◦ 虽然工作时长可能缩短,但感觉上却像是在7x24小时工作,这极大地削弱了我们对时间的掌控感,也是为什么尽管社会更富裕,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未相应提升的原因。

• 老年人的智慧: 对上千名老年人的访谈发现,没有人认为幸福来自于努力工作赚钱买东西,或比邻居更富有。他们珍视的是高质量的友谊、投身于比自身更宏大的事业,以及与孩子共度高质量的非结构化时间。

财富的悖论与本质

我们对财富的理解常常存在误区,混淆了“富有”和“拥有财富”的概念,这导致了许多错误的财务决策。

• “车内人”悖论(Man in the Car Paradox): 人们渴望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如豪车)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钦佩。但实际上,旁观者在看到豪车时,很少会想“车主真酷”,而是会想“如果我拥有那辆车,别人就会觉得我酷”。他们只是将你的财富作为衡量自己欲望的基准,而不是真正欣赏你本人。谦逊、善良和同理心比马力更能赢得尊重。

• 财富是你看不到的东西:

◦ 我们倾向于通过可见的事物(豪车、豪宅、社交媒体照片)来判断财富,但这些只是“富有”的表象。

◦ 真正的“财富”是隐藏的,是那些尚未消费的收入,是未被购买的汽车、钻石和手表。财富是那些还未动用的金融资产,它为你提供了选择权、灵活性和未来的增长潜力。

• 富有与财富的区别:

◦ 富有(Rich): 指的是当期的高收入。一个开着10万美元汽车的人很“富有”,因为他有能力支付这笔开销。富有是可见的。

◦ 财富(Wealthy): 指的是未被消费的资产。财富是隐藏的。致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去花掉你拥有的钱。这不仅仅是积累财富的方法,它本身就是财富的定义。

储蓄的核心地位

建立财富的关键变量并非收入或投资回报率,而是储蓄率。这是一个更可控、更可靠的财富积累驱动力。

• 储蓄率的决定性作用:

◦ 能源类比: 美国克服1970年代石油危机,主要不是靠找到更多石油,而是靠提高能源效率(如汽车油耗减半)。提高效率比增加供给更在我们掌控之中。

◦ 财富公式: 财富 = 收入 - 支出。没有高储蓄率,即使有高收入也无法建立财富。储蓄率是等式中你最能掌控的部分。

• 储蓄与需求的相对性:

◦ 财富的价值是相对于你的需求而言的。一个储蓄率高、物欲低的人,即使投资回报率较低,其生活状态也可能比一个储蓄率低、生活方式奢华的高回报投资者更好。

◦ 学会用更少的钱获得快乐,比努力提高收入更容易,也更在你的掌控之中。

• 储蓄是“谦逊”的体现:

◦ 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大部分消费都源于“自我”(ego)的驱动,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你拥有金钱。

◦ 因此,储蓄可以定义为你的收入与你的自我之间的差距。提高储蓄最有力的方式之一不是提高收入,而是提升你的谦逊程度,减少对他人的看法的在意。

• 为未知而储蓄:

◦ 储蓄不必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买房、买车)。为不可预测的未来而储蓄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 没有目标的储蓄能为你提供选择权、灵活性和对时间的掌控权,这是财富带来的看不见但极其宝贵的回报。这种灵活性本身就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

合理优于理性:人性化决策

在财务决策中,追求“合理”(Reasonable)比追求“理性”(Rational)更有效,因为合理考虑了人性的情感和复杂性,从而使策略更具可持续性。

• 人非机器: 人类并非冷冰冰的计算器。投资决策通常是在充满社会压力的环境中做出的(如不想让配偶失望、想得到同事认可),而不是在真空中。

• 案例: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 这位因创立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而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在为自己投资时,采取了简单的50%股票和50%债券的配置。他的目标不是数学上的最优,而是为了“最小化未来的后悔”,这是一个非常“合理”而非“理性”的目标。

• 可持续性是关键:

◦ 一个数学上最优但会让你在市场下跌时夜不能寐的策略是不可持续的。你很可能会在最糟糕的时候放弃它。

◦ 相反,一个不那么完美但能让你坚持下去的策略,长期来看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 “热爱”你的投资:

◦ 从理性的角度看,对投资投入情感是错误的。但从合理的角度看,如果你对自己投资的公司充满热情(热爱其使命、产品等),那么在市场低迷时,这种情感联系会成为你坚持下去的动力,防止你因暂时的亏损而放弃。

◦ 从长远来看,坚持是获得市场回报的关键。任何能让你长期留在游戏中的因素,都具有可量化的优势。

为意外做好准备:安全边际的重要性

历史的主要情节就是意外。因此,在做财务规划时,必须承认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并为此建立足够的“容错空间”或“安全边际”。

• 历史不是未来的地图:

◦ 严重依赖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是危险的,因为它会让你忽略那些最能改变局势的、史无前例的“黑天鹅”事件(如9/11、2008年金融危机)。

◦ 从意外中应吸取的正确教训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意外。而不是试图用过去的意外来预测未来的意外。

◦ 此外,经济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风险投资的兴起、科技股的主导地位),这使得久远的历史数据对当今世界不再适用。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本人也在不断更新他的投资公式,因为他知道世界在变。

• “安全边际”的真正目的:

◦ 格雷厄姆说:“安全边际的目的是为了让预测变得不必要。”

◦ 它承认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在“你认为会发生的事”和“你能承受发生的事”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 应用“安全边际”:

◦ 波动性: 不仅要考虑你能在财务上承受多大的资产下跌,还要考虑在心理上能承受多少。30%的下跌可能会摧毁你的信心,让你在机会最好的时候做出最坏的决定。

◦ 退休储蓄: 在做退休规划时,假设未来的回报率会比历史平均水平低一些(例如,低三分之一),并因此提高你的储蓄率。如果未来回报率符合历史,你会惊喜;如果低于历史,你也有所准备。

◦ 避免毁灭性风险: 必须避免任何可能让你出局的风险,无论其成功的概率有多高。高杠杆是这里的魔鬼,它会将常规风险放大为毁灭性风险。

◦ 避免单点故障: 财务上最大的单点故障是完全依赖薪水来支付短期开支,而没有任何储蓄。储蓄是抵御那些你无法想象的风险(就像德国坦克被田鼠摧毁一样)的终极缓冲。

作者简介 · · · · · ·

摩根·豪瑟尔是协作基金的合伙人。他曾两度荣获美国商业编辑与作家协会颁发的“Best in Business Award”,荣获《纽约时报》西德尼奖,并两度入围杰拉尔德·勒布杰出商业与金融新闻奖决赛。他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居住在西雅图。

Morgan Housel is a partner at The Collaborative Fund. He is a two-time winner of the Best in Business Award from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 winn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Sidney Award, and a two-time finalist for the Gerald Loeb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Business and Financial Journalism. He lives in Seattle with his wife and two kids.

下载链接:

城通网盘(访问密码:4184)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commended for You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消费的艺术:简单的选择,成就更富足的生活

The Customering Method

The Customering Method

这本书现已出版,可能是几十年来该领域最重要的一本书